傣族的民风民俗精选48句

时间:2024-02-29 07:43:51 唯美文案

1、由来:傣族源于怒江、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。哀牢人是云贵高原的古人类之一。公元前五世纪左右,哀牢人在澜沧江、怒江中上游地区创立了达光等部落联盟国家。

2、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,爱洁净、常沐浴、妇女爱洗发,故有“水的民族”的美称。

3、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“花街节”。

4、傣族视孔雀、大象为吉祥物,民间故事丰富多彩。

5、关门节、开门节

6、到傣家作客,还会受到主⼈“泼⽔”和“拴线”的礼遇。客⼈到来之时,门⼝有傣家⼩⼘哨⽤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⽔,⽤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⼈⾝上。⾛上⽵楼⼊座后,⽼咪涛会给客⼈⼿腕上拴线,以祝客⼈吉祥如意,平安。

7、傣历年——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傣语称“桑勘比迈”或“楞贺桑勘”,意为六月新年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(公历4月中旬)。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,它象征着“最美好的日子”。节期一般是3天。头两天是送旧,最后一天是迎新。

8、关门节,是傣族的传统节日,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,源于古代印度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。

9、由来:公元前二世纪末,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,因当时的达光王叫“哀牢”,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“哀牢国”。

10、傣族,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,中华民族的一部分。我国傣族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、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和临沧地区,少数散居在附近其他州县。傣族通常喜欢聚居在大河流域、坝区和热带地区。我国傣族人口约150万,绝大多数的傣族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[1]。  全世界的傣族现有人口约5000万,虽然国内属于少数,但学术上认为,傣族先民出自我国云南西南傣族聚居区,东南亚各国傣族都来源于此。而居住在国外的傣族主要分布于泰国(约3000万人)、缅甸、柬埔寨、老挝、越南等东南亚国家。历史上傣族以泰国北部和缅甸为核心建有佛教国家——焚香国。后经历史演变,这个国家已不复存在,傣族散居于我国西南一带和各个东南亚半岛国家。  民族语言  傣语属汉藏语系中的壮侗语族,有德宏方言和西双版纳方言。傣族有拼音文字,各地使用文字略有不同,傣文可分为傣仂文(西双版纳傣文)、傣哪文(德宏傣文)、傣绷文和金平傣文(又称傣端文)4种。4种傣文都来源于古印度字母。  民族历史  中华民族系列邮票——傣族傣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,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繁衍生息在中国西南部。  建国后,据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滇池、景洪、勐腊、孟连等地和其他省、区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堆积,以及近年来在泰国班清、北碧、黎府等地出土的大量石器、青铜器等历史文物证明,远古傣语各族的先民就生息在川南、黔西南、桂、滇东以西至伊洛瓦底江上游,沿至印度曼尼坡广阔的弧形地带,即我国云南、广西大部,四川、贵州一部和老挝、泰国北部、缅甸、印度阿萨姆广大区域,后渐向西南迁徒。他们是最早栽培稻谷和使用犁耕的民族[2]。  公元1世纪,汉朝史籍《史记》、《汉书》就已有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,称其为“滇越”、“掸”或“擅”、“僚”或“鸠僚”;唐宋时期,称其为“金齿”、“黑齿”、“花蛮”、“白衣”等;元明时期,称其为“白夷”、“百夷”、“伯夷”等。傣族的支系有“傣那”、“傣雅”、“傣绷”等,新中国成立后,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,正名为傣族。  傣族先民为古代百越中的一支,汉朝称“滇越”、“掸”。魏晋以后,有“金齿”、“白衣”、“摆夷”等多种他称,但自称是“傣”,意为酷爱自由与和平的人。  公元前109年,汉武帝设置益州郡,傣族地区属益州郡管辖。公元69年,傣族地区属永昌郡。至明清两代,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废除世袭土司,改由临时官员(即流官)统治的“改土归流”政策起,傣族地区渐归朝廷直接统治。民国时期在傣族地区成立了县,设置了局。  民族文化  历法  傣族有千余年的老傣文文献,有古老的贝叶经。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历法。傣历和公历纪元相差638年,即公历的639年为傣历元年。傣历的年是阳历年,月却是阴历月。傣历分为三季,一至四月为冷季,五至八月为热季,九至十二月为雨季。每隔三年的九月为闰月,这种历法现仍通用于泰缅等地。  医学  傣医(傣族)、蒙医(蒙古族)、朝医(朝鲜族)、维医(维吾尔族)、藏医(藏族)、壮医(壮族),是中国最为著名的六大民族医药体系。  文学  傣族人民十分喜爱诗歌,尤其是叙事长诗。叙事诗《召树屯与楠玛诺娜》、《娥并与桑洛》等作品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。  戏剧  傣剧傣剧是云南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戏曲剧种之一,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潞西、盈江、瑞丽、陇川、梁河等县及保山部分傣族聚居区。  傣剧发源于有一定人物情节的傣族歌舞表演及佛经讲唱,后吸收滇剧、皮影戏的艺术营养,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形式。清末,盈江干崖土司署组织了德宏历史上第一个傣戏班。不久,傣剧流传到德宏其他地区,德宏十个土司衙门先后建立傣戏班,建造戏楼。与此同时,傣剧从土司衙门扩散到民间,涌现出大量民间傣剧表演组织。新中国建立后,傣剧有了新的发展。1960年第一个专业演出团体潞西县傣剧团成立,1962年扩建为德宏州傣剧团。  1962年,《娥并与桑洛》参加西南区少数民族戏剧观摩演出引起轰动,被誉为“东南亚的明珠”。除德宏州傣剧团这样的专业团体以外,较大的傣族村寮几乎都有业余演出队伍。目前傣剧基本上只为老年人所喜爱,年轻人因为听不懂而对其没有多大兴趣。傣剧在传承方面的困难日益凸现[3]。  舞蹈  傣族舞蹈种类很多,动作及内容主要模拟当地常见的动物的活动,在此基础上加以人格化。孔雀舞既来源于孔雀优美动作的模仿,也来源于傣族美丽动人的传说。著名舞蹈家刀美兰因表演孔雀舞而闻名中外。  节庆著名舞蹈家——刀美兰(傣族)  泼水节(傣历新年)是傣族最富民族特色的节日。节期在傣历六月,相当于公历4月。泼水节这一天人们要拜佛,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,然后彼此泼水嬉戏,相互祝愿。起初用手和碗泼水,后来便用盆和桶,边泼边歌,越泼越激烈,鼓声、锣声、泼水声、欢呼声响成一片。泼水节期间,还要举行赛龙船、放高升、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。  民居  傣族人居住的竹楼是一种干栏式建筑。竹楼近似方形,以数十根大竹子支撑,悬空铺楼板;房顶用茅草排覆盖,竹墙缝隙很大,既通风又透光,楼顶两面的坡度很大,呈A字形。竹楼分两层,楼上住人,楼下饲养牲畜,堆放杂物,也是舂米、织布的地方。  服饰  傣族男子一般上穿无领对襟袖衫,下穿长管裤,以白布或蓝布包头。傣族妇女的服饰各地有较大差异,但基本上都以束发、筒裙和短衫为共同特征。筒裙长到脚面,衣衫紧而短,下摆仅及腰际,袖子却又长又窄。  饮食  傣族以大米为主食,最具特色是竹筒饭。制作方法是将米装进新鲜的竹筒后加水,放在火上烧烤,吃起来清香可口。  普洱茶是云南西双版纳特产,唐代就远销中国各地,清代时远销东南亚及南亚,现已进入日本和西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,成为中外驰名的名茶。 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特产非常丰富,仅水果就有110多种,这里动植物品种繁多,是有名的“植物王国”和“动物王国”。1991年,西双版纳国家自然保护区正式向外界开放,人们可以亲身游历大自然的宝库,体味浓郁的亚热带风情。  行吗?

11、民俗文化:

12、关门节开始后,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,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,人们定下许多戒规: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;和尚不得随便外出;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;任何人不得进佛屋,上佛台,拿佛的东西等。直到3个月后,即开门节时,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。

13、傣族的传统服饰,男⼦多穿对襟或⼤襟⽆领短衫,肥筒长裤,也有少数⼈穿深⾊筒裙,⽤⽩、青、浅蓝、淡黄⾊的布包头;⼥⼦服饰因地域不同⽽有明显差异。

14、二、泼水节,让大家互泼水互祝福的美好习俗

15、泼水节,亦称“浴佛节”,又称“楞贺尚罕”,是傣族的传统节日,当日,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,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,期间,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,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,相当于公历的四月中旬,一般持续3至7天。

16、习俗:1、泼水节

17、傣族⾃古以来就是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。外地⼈到了傣家,主⼈会主动打招呼,端茶倒⽔,款待饭菜。

18、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、开门节、泼水节、花街节等。

19、在这之前,因哀牢人善骑大象,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越人相似,被汉朝误以为是越人的一支,把达光王国称作“滇越乘象国”。

20、三、花街节

21、内地傣族崇拜“龙神”、“龙树”,有宗教职业者“波勐”和“师娘”,代人占卜治病。在景谷等地区,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。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。德宏地区吃粳米,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,通常是现舂现吃。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,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,用水浸泡15分钟后,用火烘烤而成的。

22、以下是这三个节日的习俗介绍。

23、傣族的节日有泼水节、关门节、开门节。

24、婚俗“赶摆黄焖鸡”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,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,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意中人,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,让其坐在自己身旁,通过交谈,如双方情投意合,两人就端着鸡,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;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,姑娘就会加倍要价。

25、一、热情的傣族,有很多趣味性习俗

26、泼水节,想必大家在《向往的生活》中都已经领教过了,所有人都在那场大型活动中玩嗨了,大家互相泼水,每一瓢水,都是别人对你的祝福,泼水泼的越多,代表他对你有更多的祝福,这个泼水节只有在傣族才有,傣族多分布在云南,云南那是一个风景胜地,不仅有傣族,还有大理等等地点,在傣族,女孩都能歌善舞,并且他们的服饰始终都秉持着自己的风格,这么多年都没变过也是非常用心了。

27、泼水节祝福,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,担来清水“浴佛”——为佛像洗尘。“浴佛”完毕,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。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,涌出大街小巷,追逐嬉戏,逢人便泼。

28、傣族是个非常具备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,那里的女孩能歌善舞,傣族舞是非常经典的舞种,直到现在也一直被年轻的女孩子喜欢。而且这里的泼水节是世界闻名的趣味性习俗,在傣族,被泼水了,代表着那个人对你的祝福,并且,傣族人以孔雀和大象作为民族的图腾,在服装上、建筑上都装饰上孔雀和大象,可见,傣族是一个非常热情的民族,而它起源于西汉时期,有很多学者说,傣族的起源是因为从北向南的人类迁徙的结果。

29、公元一世纪开始,位于达光王国东面的滇王国与其宗主国(汉朝)冲突不断,大量滇人(因其吸收了越文化,也称“滇越人”)涌入哀牢境内,哀牢人吸收融合了滇人后,初步形成现代傣族的雏形。

30、如果现在提到傣族,估计大家都会想到《向往的生活》,因为那档综艺就是在那里采的景,在电视上看,傣族是个非常多元化的民族,那里的景色非常美,大片的芭蕉叶,很多新鲜的水果植物,傣族人十分热情,而且都是非常淳朴的,那里的特色美食非常多。

31、宗教方面,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,属于小乘佛教,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。

32、在这两个节日当天,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,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、鲜花和钱币,在佛爷佛像前念经、滴水,以求佛赐福于人。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,是“关门”的时间,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。

33、开门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,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,与关门节相对应。

34、二、泼水节

35、泼水节“高升”,“放高升”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。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,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,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,接上引线,常在夜晚燃放。

36、傣历年——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。傣语称“桑勘比迈”或“楞贺桑勘”,意为六月新年。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(公历4月中旬)。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,它象征着“最美好的日子”。

37、这天,傣家人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“赕佛”活动,向佛爷、佛像奉献食口、鲜花和钱币。

38、在这两个节日当天,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,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、鲜花和钱币,在佛爷佛像前念经、滴水,以求佛赐福于人。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,是“关门”的时间,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。礼佛,听佛爷讲经,7天一小赕。晚上要放火花、爆竹、高升(孔明灯),举行“赶摆”。关门期间,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,但不能结婚,不能外出;待“开门”后方能结婚和外出。

39、礼佛,听佛爷讲经,7天一小赕。晚上要放火花、爆竹、高升(孔明灯),举行“赶摆”。关门期间,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,但不能结婚,不能外出;待“开门”后方能结婚和外出。

40、傣族的节日,多与宗教活动有关。主要节日有关门节、开门节、泼水节等。

41、礼仪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。外地人到了傣家,主人会主动打招呼,端茶倒水,款待饭菜。无论男女老少,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,说话轻声细语,从不大喊大叫,不骂人,不讲脏话。

42、关门节,傣语“毫瓦萨”,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(公历7月中旬)。开门节,傣语称“翁瓦萨”,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(公历10月中旬)。

43、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、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。泼水节期间,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“丢包”游戏。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,是表示爱情的信物。傣族人民能歌善舞,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。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,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。

44、傣族是一个非常个人特色的民族,那里的人都非常真诚善良,而且因为有自己的趣味习俗,那里的族人过得不但不沉闷,反而有更多的乐趣,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,穿着美丽的华服,唱着甜甜的歌谣,跳着热情的舞蹈,女孩子就像是一只只开屏的孔雀一般美丽。

45、傣族服饰淡雅美观,男子常穿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,下着长管裤,以白布、水红布或蓝布包头。傣族妇女通常喜欢穿窄袖短衣和筒裙,将修长苗条的身材充分展示出来。

46、信仰宗教方面,边疆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,属于小乘佛教,同时保留着原始鬼神崇拜的残余。内地傣族崇拜“龙神”、“龙树”,有宗教职业者“波勐”和“师娘”,代人占卜治病。在景谷等地区,也有信仰上座部佛教的。

47、一、关门节,开门节

48、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“花街节”。这天,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。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,身着盛装的小卜少(少女)排成长队,款款走过花街,竞妆比美,风情无限;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。